研报来了!AI爆发的2023年,机器人行业强于大市!
近日,中银证券发布了机械设备行业2023年中策略研究报告,其中重点提到“拥抱机器人与AI智能制造”,该研报认为,目前下游的风电设备和储能设备属于高景气赛道,机器人将为此带来更多的产业机会。
研报中认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AI能够增强机器人适应差异的能力,有助于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国产化率持续提升,AI赋能智能制造会给行业带来巨大机遇,目前机器人的发展只需静待制造业复苏。据统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预计突破3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15%;2023年预计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37.5万台,同比预计增速超23%,机构纷纷看好未来机器人市场将会延续增长趋势。
人口红利消失,机器换人势在必行
上世纪的中国依赖人口红利快速发展,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逐渐迈入老龄化,适龄劳动力正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截至2020年,我国16-65岁劳动力人口从十年前的73%下降至68.2%,在需要保证生产力以及发展的任务下,机器人加入生产工作中是大势所趋。
制造业的人力成本提升也是加速机器换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时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0916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78147元,2022年更是接近90000元,十年增幅超过150%。劳动力人口的快速下降与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对制造企业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倒逼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于是机器人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我国的机器人密度也因此得到了快速提升,根据IFR统计,2021年我国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为322台/万人,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五,同时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
2023年1月,工信部联合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届时我国机器人密度将会接近500台/万人,有望超过日本、德国等传统工业强国,这意味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还将会进一步扩大。
下游正处发展期,机器人行业短期承压
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全球制造业都受到重大打击,许多行业都遭遇停工断供等种种问题,尽管在这段时间里工业机器人的增幅达到一波小高峰,但制造业仍受到较大打击。
进入2023年,由于我国经济复苏仍不及预期,工业机器人的下游产业如汽车、3C电子等需求持续疲软,直接导致了2023年Q1机器人产销同比均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1-4月份机器人累计产量14.22万台,同比下滑4.40%。
统计数据表明,2023年第一季度中,汽车和3C制造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加18.50%、14.20%,仍处于较高的增长区间,短期内应该静等需求逐步释放,行业仍具备触底反弹的巨大潜力。
国产零部件崛起,具身智能产业已做好准备
尽管目前人形机器人还面临着技术不够成熟、应用场景不足及成本较高等问题,但是随着特斯拉等一众人形机器人亮相以及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具身智能成了科技大咖们看好的未来智能模式。
高盛的《人形机器人投资案例》研究报告表示,未来的10-1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至少达到60亿美元,与电动汽车市场旗鼓相当;马斯克也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达到惊人的200亿,可能成为特斯拉的长期价值。
人形机器人相较工业机器人结构更为复杂,运动模块成本占比高达整机的50%,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将催生对于运动驱动模块的大量需求,其中可能涉及的核心零部件包括谐波减速器、电机、滚珠丝杠、传感器等。以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为例,其全身共有40个驱动器,其中躯干和四肢有28个驱动器,双手有12个驱动器,可实现全身200多个自由度。
近几年来,国产替换的浪潮掀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国产零部件的性能和市场认可度已经与进口产品基本持平,机器人产业链基本形成,人形机器人有望依托国内打造的,在自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凭借产品性价比优势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访谈
更多做行业赋能者 HID迎接数字化浪潮新机遇 破解新挑战
今年3月份,全球可信身份解决方案提供商HID发布了最新的《安防行业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
数字化浪潮下,安防厂商如何满足行业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回顾近两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包括安防在内的诸多行业领域都遭受了来自市场 “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市场…
博思高邓绍昌:乘产品创新及客户服务之舟,在市场变革中逆风飞扬
11月24日,由慧聪物联网、慧聪安防网、慧聪电子网主办的2022(第十九届)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暨品牌盛会,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