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野猪“伤人毁物”新闻频频登上热搜。10月25日,南昌街头发生野猪冲撞事件导致四人受伤,其中一位91岁老人被咬断手指;10月27日,南京火车站内野猪与列车相撞,导致一名机械师身亡;各地野猪闯入民居店铺或损害农作物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
为何野猪会从“保护动物”演化成“生态公害”?其根本原因是随着我国生态保护的发展,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使野猪的生存环境日益向好,而野猪本身又具备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在缺乏天敌制衡的情况下,其繁衍空间迅速扩容,甚至侵入人类的生存空间。最终在2023年6月,野猪被《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除名。
当前,“野猪成灾”的26个省份均在积极采取防控措施,有的公开招募狩猎队,有的鼓励农户安装防护设施,有的编制野猪应对指南。亦有专家另辟蹊径,如中国动物学会理事胡慧建则表示,需重新审视“不可食用野猪”这一稍显落后的规定。其实在历史上很长的时间里,野猪都曾是先民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防控野猪”运动中,AI智能驱逐系统的出现,迅速弥补了传统防控方式耗费人力、效果不佳的短板。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野猪侵害智能驱逐系统”为例,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图像信号,传输至云端由AI进行识别,然后发送指令通过声波、视觉进行驱逐或采取其他适宜手段进行猎捕,同时推送APP消息或短信通知,包含野猪具体位置,提醒民众注意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公开信息显示,此系统已在各种实战场景中大显身手,并取得了备受关注的卓越成效。
据悉,这是一种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GIS”,整个过程可视化的“探测、识别、驱赶、评估”一体化系统,内置成熟的全物种AI识别大模型,且具备自我学习能力逐步优化驱逐策略。通过技术赋能,以较低成本、更少人力投入来实现“驱逐野猪”效果的大幅提升。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的生存发展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造成改变,而包括动植物在内的自然环境改变,又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可能的影响,此次“野猪成灾”即是其中的个案。面对这一个案,如何寻求新的“人类-野猪”共存平衡,考验的是我们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更是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扇窗。
访谈
更多做行业赋能者 HID迎接数字化浪潮新机遇 破解新挑战
今年3月份,全球可信身份解决方案提供商HID发布了最新的《安防行业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
数字化浪潮下,安防厂商如何满足行业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回顾近两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包括安防在内的诸多行业领域都遭受了来自市场 “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市场…
博思高邓绍昌:乘产品创新及客户服务之舟,在市场变革中逆风飞扬
11月24日,由慧聪物联网、慧聪安防网、慧聪电子网主办的2022(第十九届)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暨品牌盛会,在深…